杜浙泉

圖為1919年大同扶輪小學開始使用的全國統一標志

大同鐵路對中國鐵路的貢獻之一,是近百年前創辦了全國第一座鐵路小學,當時稱扶輪小學。

1964年8月,我在北京鐵路局大同車輛段參加工作,不久得知單位里多名職工都在當地上過扶輪小學。有人還帶著驕傲的神情說: “我是大同扶輪小學第一屆畢業生!”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從事鐵路史志工作時,了解到大同扶輪小學的由來和變遷。原來,1914年3月,京張鐵路向西北展筑,采取的是邊竣工邊通車的方法,隨即便帶來了員工子弟上學難的問題。因為鐵路線長點多,涉及鐵路沿線大小車站及工務、電務工區等,員工人數多又分散,其中就地安家者大都遠離學校,孩子上學成了難事。

1917年,大同鐵路部門首先創辦了一所專門招收員工子弟的小學,校址設在火車站東邊的家屬區 (如今仍稱站東地區)。該校除了招收大同市內鐵路員工子弟入學,更是面向沿線各站和工區的員工子弟招生,使他們可以利用火車每站都停的優勢,持 “通學免票”搭車走讀,甚為方便。甚至,鐵路部門在編制列車運行圖時,還力求照顧到員工通勤和學生上下學的時刻。

該校起名為扶輪小學,“輪”指火車的動輪, “扶”為扶助、扶持之意。這是借助當時國外已出現的概念,由飛鳥雙翼相輔車輪,下方緊貼鋼軌,示意鐵路交通。這個標志的寓意為:興辦鐵路子弟學校,打下人才培養基礎,以利于發展鐵路交通事業。

這一做法迅速推及全國,1918年2月,京綏、京奉、京漢、津浦四路積極響應,聯合成立了鐵路同人教育會,協助促成鐵路員工子弟入學事宜。這一做法隨即得到了北洋政府交通部的支持,在北京組成由葉恭綽 (時任交通部次長)、詹天佑 (時任交通部技術總監)等12人參加的董事會,并決定各地校名均冠以“扶輪公學”。

1938年,大同扶輪小學按照全國統一規定部署,改稱鐵道部大同扶輪小學,日偽統治時期及抗戰勝利后仍沿用 “扶輪”之名。大同扶輪小學以及隨后出現的扶輪中學跟全國各鐵路學校一樣,由于辦學較早、師資力量強、管理嚴格,因此教學工作大都卓有成就, “扶輪”之稱馳名全國教育界幾十載。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