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上午9時30分左右,陜西省商州區大荊鎮普陀村一名兩歲多的小男孩,跟家人上山祭祀途中,橫穿寧西鐵路線被駛過的火車撞飛,不幸身亡。村民稱,該地點曾發生多起事故。

昨日,華商報記者在事發現場看到,出事地點位于硯川火車站東側700米左右,鐵路線南側為竹板制作的柵欄,北側為鐵絲網。在通往北側山上的路口留著一個缺口,缺口處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路外傷亡多發區”。村民說,離這里不遠處有一個涵洞,但是坍塌了,現在這個缺口是他們上山種地的唯一通道。(2015年4月2日中國青年網)

眾所周知,鐵路機車的運用在速度上有著一定的持續性和貫性,面對橫穿鐵路線的行人,“隨時停車”讓機車運用多少有些力不從心,然而面對一樁樁因行人橫越鐵路線而發生的悲劇,我們又該有怎樣的思考和探索?

據國家鐵路局近幾年公布的《安全監管報告》顯示,雖然近些年鐵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有所下降,但是面對逝去的鮮活生命,仍讓我們痛心不已,在筆者看來,構成鐵路事故發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國既有鐵道線路多為開放式布局,多年來鐵路護欄的缺失讓人們司空見慣,這在客觀上行人橫穿鐵路創造了先決條件;其次,既有鐵道線路旁居民區聚集,鐵路線經過村莊和曾經的鐵路旁的職工家屬區為鐵路的運行埋下了隱患,隨著人口的增多和鐵路線路的高效率使用,附近居民的出行和橫穿鐵路成了讓人們難以做出選擇的大難題;另外,更有人有橋不走、有涵洞不下,為圖一時方便而冒險穿越鐵路線也成為了鐵路行人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高鐵的建設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這些問題同樣也受到了鐵路部門的重視。首先,在近些年中國鐵路總公司公布的《高速鐵路建設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對時速200公里以上的線路要實現全封閉、全立交,而其它區段行人和車流密集的部分鐵路道口也都采取機動車限時繞行的辦法,這在很大程度上為行人橫穿鐵路線設置了首要障礙,大概率的防止了行人橫穿鐵路線事故的發生;再者,筆者認為,合理地疏導鐵路線旁的居民是從根本上解決居民出行難的重要手段,建設鐵路線路立交橋、對鐵路線旁居民聚集區實行合理化棚戶區改造,既為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也為鐵路交通事故的減少提供了保障。第三,加強人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鐵路安全意識的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之法,人們只有認識提高了,才會才行為上有所進步,才不會為一時之便而冒生命危險。

鐵路線路與居民區交錯不僅僅是我國鐵路面臨的問題,同樣,橫穿鐵路線也不僅僅發生在中國,這樣的問題也困擾著世界各個國家的鐵路部門。 變“堵”為“疏”、建設合理化的硬件設施,方便居民出行、加強輿論宣傳,提高民眾鐵路安全意識是減少鐵路行人交通事故的不二法則,在“生命”與“方便”之間取舍,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小問題,更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